文章出處:台灣光華雜誌:文連結

文‧陳建瑋╱滕淑芬 圖‧金宏澔

2013 3月

明亮整潔的店面,和親切的門市人員,吸引許多愛美女性流連選購。

 

從早年店內充滿嗆鼻的化學原料味,到如今陳列的是玫瑰化妝水、薰衣草精油、玻尿酸乳液、藍銅胜鈦精華液等高貴不貴的保養品,第一化工這家立足半世紀的傳統企業已然飛上枝頭變鳳凰。

台北後火車站商圈延平北路上的第一化工旗艦店,明亮的落地窗與穿透感十足的白色系裝潢設計,和門外的老舊街區、斑駁外牆,堆疊出一種古今交錯的美感,擺脫傳統的化工原料行,堆滿一罐罐除汙去漬的藥水,讓人難以親近的宿命。

跟上時代的節奏,搶攻美麗商機,創立50年的第一化工成功轉型。

簡單不造作的包裝,讓五花八門的商品呈現出簡約美。

 

優勢:擁有know-how的老牌原料行

1963年由陳添益夫婦創立的第一化工,是一家專門販售硫酸、酒精、氫氧化納等化學原料的批發商。當時台灣經濟剛起飛,民生用品基礎的塑化工業為當紅產業,全盛時期,有「化工一條街」之稱的天水路,聚集了十多家化工原料行。

第一化工的客戶從染整、電鍍、餐廳業者,到醫生、研究單位實驗室和中小學化學老師都有;老店麻雀雖小,但五臟俱全,品項齊備,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化工老字號。

1980年代,陳添益的3個兒子退伍後陸續回家幫忙,陳添益也樂得退居幕後,放手讓年輕人去打拚。

現任第一化粧品公司副總經理的黃國芬,父親也是化工原料進口商,因兩家生意往來關係,認識了陳家老二陳鵬州,1991年嫁入陳家,隔天馬上開始幫忙家裡的生意。

輔仁大學企管系畢業的她,深知企業不進則退的道理,在家族企業邁向三十而立之際,從電腦化、設立工廠到展店,開始扮演老店轉型與改革的推手。

黃國芬回憶當年天水路老店的樣貌說,當時店內的商品超過5,000種,但所有包括產地、功效、價格等資料,都靠大伯的記憶、筆記和手寫記帳來紀錄,雜亂無章,又沒有系統。

黃國芬說服家人將商品資料電腦化,開始動手整理,也跟著大伯學習化學基本知識。從肥皂是油加上氫氧化鈉皂化而成,到工業用的鍋爐水如何調配等,一本本筆記現在還留著。

劣勢:洗刷社會新聞的汙名

轉型過程中,黃國芬有一個簡單初衷,就是希望能洗刷化學原料在一般民眾心中的刻板印象。

1992年國內一家速食店發生爆炸案,以及後來國立大學博士生的王水情殺案,高材生在實驗室製作K他命等新聞,喧騰一時。「化工行總是出現在社會新聞版面上,」每有類似事件發生,刑警就會上門詢問破案線索,黃國芬無奈地說,當時社會上對化工行的認知有限,其實他們販賣的不是製造爆炸物的硝化甘油,而是可以滋潤皮膚的甘油。

黃國芬強調,大多數的化學原料都是日常生活的助手,例如餐飲業會使用強鹼來清除鐵板上的頑垢;看似平凡的小蘇打粉,是居家清潔的好幫手;廣告公司拍攝清潔產品影片時,為了製造去除汙漬立即見效的視覺效果,也會來找他們幫忙。

「轉型不是一夜之間完成,而是不斷觀察市場,調整方針,慢慢發酵,」黃國芬說。

1998年台灣開始實行週休二日,也吹起一股DIY風潮。2001年跆拳道高手陳怡安轉行開了一家手工香皂店,並且寫了一本手工香皂書,帶動乳化劑、精油的熱銷;2002年有「美容教主」之稱的牛爾,連續出版了好幾本DIY美容書,揭開保養品成分的神秘面紗,從天然面膜DIY、全面保養DIY,訴諸愛美女性針對自己的膚質,打造專屬個人的保養配方,一時蔚為風潮。

明亮整潔的店面,和親切的門市人員,吸引許多愛美女性流連選購。

DIY風潮嗅到美麗商機

說來,牛爾還是第一化工嗅到美麗商機的貴人。

早年業界曾流行一句話,「如果化學原料在第一化工找不到,可能全台灣都找不到。」當時牛爾為了寫作保養工具書,拿著一長串原料清單到店裡,原來他之前已經四處尋找,最後才在第一化工找齊所有需要的原料。

隨著DIY書市大賣,天水路的老店湧進大批女性消費者,人手一冊,在架上按圖索驥。

「早年我們進口一公噸原料可能只賣給一名客戶,現在一噸原料可能要服務1,000名客人。」黃國芬說,為了服務購買量少的廣大消費者,店裡開始將原本25公升裝的大桶原料,分裝成100毫升的小瓶,方便消費者自行調配;也會根據不同客群提供專業建議,例如膚質敏感的客人,應避免使用香精與色料。

她指出,有些保養品的香精用得過重,因為想保有香水的功能,但可能也因配方中含有味道過重的油脂,必須用香料蓋住,不適合敏感性肌膚的人使用;諸如這些對於化妝原料的專業知識,就是老店逐漸累積的核心優勢。

早期第一化工的客戶多是工廠和公司行號,營業時間就是周一到周五早上8點到下午6點,但後來發現許多上班族常會在下班後趕來採購。為了解決消費者購物時間的困擾,他們也順勢推出「網路下單,到府送貨」的服務。

多虧了黃國芬之前堅持花費數十萬元,將商品與倉儲資料電腦化,否則要把數千種的商品放上網,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。

第一化工在桃園龜山的工廠,外表時尚,彷彿樣品屋一般精美。

搭上美麗的列車

2000年第一化工自奧地利、保加利亞、澳洲等產地進口天然精油、基底油等保養品原料。

「我們的競爭力就是可以直接進口原料,進貨量都是用公噸來計算,最貴的保加利亞奧圖玫瑰精油,5公升裝就要數百萬元。」黃國芬說,10年前芳香療法剛流行時,他們就主推精油,當時不少消費者覺得店內賣的精油這麼便宜(20毫升約200~500元),可能是次等品質,其實是因為他們的進口量大,購入成本較低。

而且精油的保存並不難,只要密封好,就不會變質,像檀香、木質類的萃取精油至少可以存放10年,比較沒有保鮮期的顧慮。

2004年黃國芬開始有自創化妝品牌的想法,10月即成立了「de」。以de為名,是取其諧音「第一」,這個法文字也代表事物的源頭,象徵重視原料來源的精神,與她想傳達自然、簡單、無負擔的形象很契合。

沒有強力的廣告促銷與豪華包裝,單純以價格平實與天然原料,凸顯商品利基。以Q10頂級乳霜為例,市面上30毫升約要2,000元,de同等級的500毫升容量乳霜,售價只要1,000元。

2005年一款800毫升的保加利亞玫瑰水獲得國家品質獎的殊榮,成為最搶手的明星商品。玫瑰水是蒸餾玫瑰精油時的副產品,內含很多水溶性養分,沒有任何添加物,材料簡單,保濕效果佳。

de產品的包裝很像英國品牌body shop,多以咖啡色與白色玻璃瓶裝,百分之百可回收,環保素樸,一如旗艦店牆面漆白,天花板只簡單美化外露管線的純淨簡潔風格。

早年的天水路老店,和其他化工行一樣堆滿各式原料,讓人望之卻步。

打造簡約品牌風

不過,當初與家人討論瓶身材質時,曾有家人反映,為什麼顏色不能鮮艷一點?

「我們的商品太多了,要是包裝再五顏六色,會讓人更眼花撩亂。」黃國芬說,現在的包裝和早年裝化學原料的瓶裝一樣,只是容量較小;玻璃瓶的保存性高,也可以裝溶劑、強酸,不易變質,後來很多化妝品牌也開始仿效。

品牌的簡約風,也貫徹在2010年於桃園龜山興建的工廠,占地750坪的3層樓工廠,外觀像是豪宅樣品屋。

「我們在做美的行業,當然連出生地也要美,」黃國芬說,工廠完工後,偶像劇《我租了一個情人》的製作單位都來此取景。

「我們的理念就是規劃清楚後,一步到位。」她說,這間斥資上億元、一手由先生負責規劃與監工的工廠,採用德國設計的綠能外牆,採光充足,同時又能避免陽光直射,還能將熱氣排出,不讓水氣進入。而為了維持產品穩定度和品質,設備也是所費不貲,例如廠內使用的是水管不會有任何沈澱物累積的純水設備,每個轉角的弧度都是精密設計過,光是一支不鏽鋼水管造價就超過百萬元。

第一化粧副總經理黃國芬從學習化工知識開始,對保養品配方瞭若指掌,希望消費者可以用簡單原料做出物美價廉的產品。

7年開設11家門市

老店知名度打開後,百貨專櫃也紛紛找上門。

2005年,中和環球購物中心力邀de進場設櫃,但務實的黃國芬認為他們還沒準備好;決定先在後火車站的延平北路上,設立第一家分店,以此作為儲備展店經驗的練兵基地。

在天水路老店時,看著年輕辣妹蹲在地上,挑選貨架最底層的商品,黃國芬心裡就盤算著,一定要給消費者一個更舒適的購物空間。

然而,對於在百貨賣場設櫃經驗為零的de來說,如何裝潢店面、包裝商品、陳列貨架、訓練員工等,都是初體驗。剛展店時,有業者問黃國芬,這家專櫃的目標業績是多少?她反問:「那是什麼?」成了業界的趣談。

估計國內化妝品市場的產值約有台幣七百多億元,保養品售價從上萬元,到開架商品的幾百元,差距很大。定位界於高檔與平價之間的de,短短7年,穩健展店,從南到北,包括高雄夢時代、桃園統領百貨、台北京站等人氣商圈,已有11家門市;2011年還搶進台北阪急百貨,挑戰競爭激烈的信義區戰場。

雖是初生之犢,但展店後,平均每間門市的年營業額超過3,000萬元。這家創立僅10年的本土新化妝品牌,2012年營收突破4億元,獲利率超過30%,成績亮眼。

老店轉型的典範

「家族企業的好處就是彈性大,有什麼不同想法,只要關起門來講一講就好。」

黃國芬說,剛成立品牌時,親友並不清楚她在做什麼,看到展店花那麼多錢、店內設計成純白色,也曾有不同意見,但因為凝聚力高,看到成果也就放心了。目前他們的分工是,大伯負責化工原料、大嫂負責財務、先生負責工廠,小叔負責店務管理,她則負責產品開發與行銷,彼此合作無間。

幾年前曾有人好奇詢問黃國芬,有沒有想過向海外發展?黃國芬說,現階段目標是,把資金投入工廠設備和教育訓練,用於強化企業競爭力。

2011年公司花費數百萬元導入ERP系統(協助企業電腦化與自動化的規劃系統),從庫存、銷售到會計,全面掌控商品資料;去年又開始投入cGMP認證檢定,以確保廠房設計、設備、產品純度都符合衛生安全規範。

站在傳統的基礎上,眼光向前看,從「化工」轉向「化粧」,第一化工搭上美麗的列車,賦予產品新的想像與夢想,讓老店得以在競爭激烈的保養品市場找到獨特的定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