化工行的轉型之路 讓化工原料成為美的事物

本文節錄自《台北畫刊》2022 5月號652期 

文-韋森/攝影-林冠良/圖-第一化工

 

鄰近大稻埕的天水路,1960年代曾聚集了十幾間化工原料行,不論是業者或是一般民眾,這裡是購買化工原料的必訪之地,因此又有「化工街」之稱。

 

然而隨著時代更迭,化工產業在1990年代開始外移,洽逢此時自製美妝保養品的風氣盛行,天水路遂逐漸轉型為「美人一條街」,其中1963年成立的老字號化工原料行「第一化工」率先轉型,讓化工不再只是原料,而是化身「美的事物」,走入民眾的生活,與民眾一同體驗化學的美好。

 

化工一條街

從原料販售到DIY製作

 

由於靠近食品添加、染料、香料等加工業者群聚的大稻埕,早期的天水路聚集許多以販售化工原料為主的化工行,「幫客人找好原料,是我們的強項。」第一化工的轉型推手、家族第二代成員黃國芬說,過去網路不發達的年代,資訊流通不易,化工行的任務是盡可能導入各式原料,提供專業人士齊全的採買選擇。

「第一化工」原本以服務專業人士為主,貨架上排滿未經包裝的化學原料,在經過多次轉型後,內部變得時尚明亮,販售的品項也更貼近美容保養需求。 (圖/第一化工)

 

「第一化工」原本以服務專業人士為主,貨架上排滿未經包裝的化學原料,在經過多次轉型後,內部變得時尚明亮,販售的品項也更貼近美容保養需求。 (攝影/林冠良)

 

後來店內原料品項越來越多,產地、作用、價格各異,一切都須仰賴經營者的知識與記憶。面對日漸龐大的產品資料,黃國芬看見變革的必要,說服家人著手將資料系統化整理,並自1991年起花了近五年時間,將原料管理電子化,同時建置網站,將原料、配方的使用方式放上網路供民眾查詢,甚至在那個網路還不發達的年代,第一化工就建置了網路訂單,讓消費者可直接透過網路下訂。

 

然而由於1990年代產業外移,周邊商圈開始沒落,也為化工行帶來經營危機。不過危機就是轉機,到了1990年代末期,台灣開始實施週休二日,坊間興起了一股DIY熱潮,許多民眾喜歡利用餘暇自製美妝品、手工肥皂等日用品,不少愛美人士紛紛到天水路購買原料自製美妝保養品。「那時的天水路,假日總是擠滿年輕女生,沒來過這裡採購化妝品原料,可會被視為落伍呢!」

 

看到這股風潮,黃國芬也開始構思轉型, 以適應市場需求的改變。從此,第一化工除了提供化學原料外,也開始跨足生活用品及化妝品DIY領域,率先在天水路推出染布、香皂、蠟燭等生活用品DIY課程,讓化學進入民眾的生活日常。

 

DIY一條街

引導民眾認識生活中的化學

 

在服務顧客的過程中,黃國芬發現有越來越多消費者開始關心原料的特性與功能,希望製作安全、效果又好的化妝品,她除了會詳盡解釋不同化學原料的特性,同時也著手建置知識內容網站,幫助消費者認識化學原料,「這有效翻轉大家過去對化工原料的恐懼感,而這也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⸺讓大家認識生活中的化學,並願意親近它。」

 

黃國芬為了翻轉大家對化學的印象,在店內推動美妝品DIY體驗。 (圖/第一化工)

 

在與顧客說明如何DIY美妝保養品的過程中,第一化工逐漸累積製作保養品的經驗,也促成了第一化工的再次轉型。「有一次顧客問我,既然第一化工可以自己做出保養品,為什麼不推出保養品牌?這成為我開始思考進一步轉型的契機。」黃國芬說,當時也正逢國內勞力成本提高、化工產業大量外移的時期,她與團隊重新盤整第一化工的資源並進行市場分析評估,於2004年正式推出自創品牌「de第一化粧品」。

 

從最初的原料進貨開始,善用第一化工40年的經營優勢,再以自身對化妝品原料的了解進行產品研發,從上游到下游打造完整的化妝品製作銷售鏈,完成由傳統材料行到美妝品牌的轉型。

 

複合式的天水路

延續台北化工產業的地位

 

第一化工的轉型,促使天水路其他化工原料老店也開始思考轉型之路,如今的天水路已成為化工行與在地美妝保養品牌林立的複合式街區,以不同的方式書寫台北化工產業史的新篇章。談到化工行的下一步,「複合式的經營方式是現今的轉型趨勢。」黃國芬說,新時代的經營方式勢必得結合空間規畫及產品行銷,透過包裝讓顧客更能體會化工產品的底蘊。

因此,儘管de第一化粧品如今已是具相當知名度的品牌,黃國芬仍持續推動展售空間的多元化,近期開幕的旗艦店也以選物店的形式規畫,並結合藝文空間、DIY教室、精油圖書館等,同時引進理念相近的大稻埕老店產品,供顧客在空間中盡情放鬆,讓選購化妝品成為生活中的美好體驗。

 

「化學是美好生活的實踐者。」黃國芬認為,最好的行銷就是讓產品帶出自身的價值與功能,用化學與消費者溝通。從「第一化工」到「de第一化粧品」,黃國芬將化學工業轉化為美的事業,用美麗妝點老字號行業。